【教育消费观察之五】高考志愿填报的注意事项

Tips for college application

发布时间:2023-06-07  浏览次数:18

每年高考前后都是家长、老师和同学们最焦虑的时候,其中志愿填报是原因之一。由于多数家长和同学们对招生过程和高等教育较为陌生,往往病急乱投医,事后感觉相对于分数名次而言,录取结果有些“吃亏”,与期望偏差太大。此文可为家长和同学们的志愿填报提供参考。

了解平行志愿

平行志愿意指考生填报的所有志愿是平行关系,录取时按照“分数优先,遵循志愿”的原则进行投档。录取前,招生区域内所有的学生按照一定条件(通常是分数)被强制排序等待录取。招生区域通常以省、市、自治区为单位,区域内不存在两个考生名次相同的情况,考生可能总分相同,但不会名次也相同。如果将某招生高校比作一辆大巴车,招生名额就是车上的座位数,没有“站票”。投档时,先录排在队伍最前面的考生,这时由于所有的“车”都是空着的,因此选择任何一辆“车”都有“座位”,根据本人填报的第一个志愿上“车”落“座”即可;再录排在第二位的考生,依次进行。某辆车一旦“坐满”,意味着该校此轮招生结束。假如录取到某同学时,该生所填的第一个志愿已经“坐满”了,就再看其所填第二个志愿,依次进行直到找到“车”和“座位”。如果所填的所有“车”都“坐满”了,就会“撞车”造成此轮填报的滑档,只能到补录或征集志愿的队伍中重新排队。通常情况下,录取过程由计算机系统辅助完成。

谨防不当滑档

除了志愿填报不当造成滑档外,还有一些原因容易被忽视。第一,填报专业志愿时“服从”还是“不服从”调剂。如上述,假如某同学可以“上车落座”了,也就是进入某学校的拟录取名单,但在分配拟录专业时发生“撞车”,如果该生填了“不服从”校内志愿调剂,就有可能被退档,其效果类似于投档时的滑档。第二,不符合该校招生简章的要求。填报目标学校前,考生一定要到学校官网或阳光高考网查阅该校的招生简章,特别要注意它对填报考生的具体要求,如某些专业可能不建议男生或女生报考,裸眼视力最低要求、某些单科最低分数限制等,如果没有达到规定要求,即便在拟录学校和专业时没有“撞车”,也会被退档。

利用有效信息

第一,从学校官方网站、公众号或政府指定的权威网站(如阳光高考)查询信息。网上信息形形色色,“名师”很多,良莠不齐,容易给鉴别力较低的考生和家长造成困扰,甚至上当受骗。第二,总分重要但名次更重要。总分是绝对数,名次是相对数。同样的总分在不同年份名次也不尽相同,每年的投档线也不同。因此,填报时要综合考虑自己的名次、目标学校当年招生名额、近几年录取变化趋势、历史录取分数及名次等信息。第三,审慎评估没有历史信息可供参考的情况。如首次在某区域投放招生名额的学校,新升格为专科或本科的学校,刚刚建立、更名或改制后首次招生的学校,首次调整招生批次(即人们常说的提前批、一本、二本等)等等,情况千差万别,考生偏好分散,应仔细甄别和审慎评估。

筛选报考学校

如何选择学校是家长和考生最头疼的问题之一,这确实无章可循。一般可以考虑以下因素。第一,学校特点。通常有三个词经常被人使用:985、211和“双一流”。这也常成为很多单位招聘的门槛或定岗定薪依据。除此之外,还有其他参考标准:是否具有研究生推免资格、历史与传统(防止因学校名称望文生义)、特色领域、就学校区、住宿条件和学费水平等。第二,行业口碑。有些学校虽没有入选985、211和“双一流”,但很可能在行业内有很好的口碑和影响力,部分高校也常进入提前批次招生,具有很强的行业特色和专业性,如信息、航海、飞行、医疗、艺术、体育等领域。第三,地域特征。如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历史、风土人情、气候条件、优势产业、大学集聚程度等。此外,考生还应在考虑未来就业倾向、个人兴趣和特长等,决定报考学校。

选择心仪专业

专业选择难度非常大,由于缺乏明确的决策原则,对自己的兴趣和职业倾向认知程度较低,导致很多人的专业选择非常盲目。通常情况下,多数人选择专业的原则是薪资高低、就业难度和职业特点等。除此之外,还可参考以下四点:第一,自我评估与他人评估。青少年心性未定,可塑性强,填报志愿时可以职业倾向测试结果作为参考。除了自我评估外,应该重视家长、同学、老师、亲戚的“背靠背”评估结果。第二,专业优先与学校优先。在特定的名次上,考生经常面临“确保学校就无法确保专业”或“确保专业就无法确保学校”的窘境,应谋定而后动。第三,基础类与应用类。如果未来要读研读博,以学术为业,本科应偏重于基础类专业,如果想尽早就业,应该偏重应用类专业为好。第四,普适性与专门化。有些专业普适性好,几乎所有的单位都有相关的岗位,而有些专业专门化程度很高,就业壁垒高,没学过这类专业并取得职业资格就无法应聘相关岗位,两类专业各有利弊。选择专业就是要考虑各种因素,综合平衡,但也不用过于纠结,患得患失。从长期看,最迟专业和职业不匹配的情况很常见,跨专业攻读研究生更是大有人在,甚至颇受欢迎。(宋思根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任何组织和机构无关,作者也不对因参考上述内容填报的高考志愿及其后果负责。图片来源于网络,如需删除,请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