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文化的赓续华章

New splendidness of fragrance and flavor culture

发布时间:2023-12-13  浏览次数:13

小时候过春节,父母总是在大门旁放置燃香,那是一捆很多线香合在一起,外面包裹着一层纸的圆柱型香,这大概是我对香的初识。可能是香的质量不好,风将浓浓的青烟翠雾带进屋内,眼睛被熏得很难受,心生嫌弃。可我又不敢问大人为什么要烧香?害怕因为犯了什么忌讳被呵斥。后来总觉得香是一种神秘的存在,敬而远之,即便参访庙宇,也未曾燃香。现由于工作缘故持续关注文旅和香化的实践,特别是见到香与文化的相遇,竟然顿感美好,心生欢喜了。近日收集资料,偶尔看到《惟有香如故》(沈永鹏导演,2023,以下简称《惟》),更感心灵被直击,感慨油生,忍不住写几句,希望把美好带给他人。

香与历史的相遇

很难定义这部片的类型,似乎兼具纪录片、剧情片、历史片的特点,可能算是影视作品的新业态吧。中国人用香历史悠久,逐渐凝结成香文化。其中,最动人心魄的在于其隐喻的“价值观”。总体说来可概括为三点:以香品拟德,以香物喻人,以香气明志,也就是《惟》的标签“岁月不居、香以载道”。至于其形成过程则很难考证,也不是我的专长。大体上,《尚书·君陈》中记载,“至治馨香,感于神明。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即以香品喻德。屈原在《离骚》中咏到出“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杂申椒与菌桂兮,岂惟纫夫蕙茝!”即以香物喻人。陆游在《卜算子·咏梅》中有:“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即以香气明志。显然上述香文化是抽象的,是隐喻的,但当她与历史人物、事件、情境相遇时,《惟》使观众迅速产生强烈的代入感,香文化也立刻具体化为人物性格、重大抉择、悲欢离合,使人产生强烈的共鸣。如果剥离香文化元素,该剧也可能也会获得同样的成功,以香为托主观上可能有迎合引流之嫌,但在客观上却使香文化活生生地展现在观众的眼前,得以传颂。

美与社会的哲思

《惟》总共五集,独立成篇,分别以杨贵妃、李清照、苏轼、黄庭坚、华佗的悲惨命运或悲痛心境为线索,深入历史的细节,以史料考证对历史传说进行严肃拷问,又分别以瑞龙脑香、梅香、沉香、甲香、艾香喻德、人、志,以爱情、婚姻、宦海、救赎、良知为价值主题。五位历史人物的悲惨命运或悲痛心境具有浓郁暴力美学色彩,紧紧扣牢了观众的注意力。

瑞龙脑香是一种冷香,据说是产自赤道附近某种植物树干内的天然结晶香。《惟·雨霖铃》提出“赐死贵妃是李隆基被逼,还是出于贪恋权力的自私?”这个问题,揭示了人性深处的黑暗与悔恨。让人不禁发问“贵妃真的该死吗?”瑞龙脑香给出了答案。“天然瑞龙脑,清凉但并不刻薄,端庄又不失缠绵。瑞龙脑就在这矛盾的夹缝中吐纳耗尽,最后连一抹香灰都不剩,生死去来,看不出任何痕迹。除了上空弥漫的,无处不在的炎凉。”“最热的地方生出最好的冰片,而最好的冰片,还只能用这熏烧的方式才能还原那种冷香,这才是真正的炎凉。贵妃选用此香,乃是为了提醒自己,要在这天下最富贵的地方,体会炎凉。”《雨霖铃》让人陷入贪婪与爱情的困境,犹如瑞龙脑炎凉与香气的矛盾。

梅香由于易得而被人熟悉。《惟·如梦令》围绕“李清照为什么要亲自状告丈夫而宁愿入狱?张汝舟为什么宁愿被告欺君也不愿放妻?”等问题,叙述著名的文人李清照经历国破人亡的经历后,与低级武官张汝舟闪婚后又为离婚而告夫的情节,以梅喻人,直到去世李清照也没实现“除了你,什么都不重要”的爱情理想。“西苑的梅花死了。冻死了,这世界,比梅花预料的还要冷,可这就是它的宿命,选择雪白,就只能委身寒冷。”李清照通过合香终于研制出梅香,因此“梅花不再从属于宿主,人间天上,终于能够自由地独立成章。”回应了李清照第二次婚姻悲剧的根源。《如梦令》突显着现实与理想的纠结,一如梅香苦寒与高洁的失调。

沉香源自沉香树受伤后的长期磨难。《惟·浪淘沙》叙述苏轼以沉香之源类比新政之弊,从王安石的反对者,变成司马光的反对者,最后由变成党争的反对者的心路历程。王安石是司马光的政治死敌,司马光却在王安石死后满朝倒王辱王时让苏轼写正式的祭文联名上奏。“一个总是能理解任何一方苦难的人,往往最难被他人理解。对于很多人来说,王安石和司马光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极端,但对于苏轼来说,他俩其实散发着同一种味道,这味道没有任何旁骛,只有理想主义者才会这么纯粹。就像沉香一样,居心中正,毁誉由他。”《浪淘沙》展现了妥协与纯粹的张力,好比沉香磨难与结香的因果。

甲香取自螺甲的盖片,原本腥臭难忍,最终却能涅槃成香。《惟·南柯子》讲述范姓举人因杀人被通缉,逃亡至黄庭坚流放处所,慕名求回生香,期望借此再见妻子亡灵的故事。“黄庭坚这次合香用的是腥臭的螺甲,而陪伴他的是一个桀骜不驯的通缉犯,这种看似荒唐的巧合,充满了辩证的味道。是在海滩上腐烂,还是在烈火中涅槃,一切只差一个动机。而这种动机首先需要自我煎熬。”“无论是元祐党人还是元丰党人,粉身碎骨都是为了胸中大义,如同这每一片材料,百般研磨,皆为主香而战。”“甲片的修行在于煎熬,百炼成香都在火海沸腾之际。”《南柯子》深刻地刻画了腐烂与涅槃的矛盾同一,类似甲香腥臭堪破与华丽重生的魔幻。

艾香萃自艾叶,艾叶古名冰台。《惟·青囊行》以华佗力谏曹操在军营中隔离防疫,救死扶伤,最终被否决入狱为线索,讲述华佗在绝望中冰台引火销毁医术著述和自杀的悲剧故事。赤壁之战前,曹操军中瘟疫横行,华佗建议烧艾祛疫,但曹操认为行军疑病会导致军心大乱,于是执意让战士上战场,华佗渐渐明白曹操的想法——战死总比病死来得快,自感自己救人没有意义,华佗说“我突然很讨厌自己是个医者。”医者的天职是救死扶伤,而面对政治性冲突却极度苍白无力,最终决绝并给曹操留下遗言”“华佗不才,只能冰台引火,伏愿天下艾安”,此时曹操兵败归来,在自责和悔恨当中命令“烧艾”。正如“香艾和冰台,无论换哪个名字,都躲不过燃烧的宿命。虽然一个是为了治病,一个是为了光明。”《青囊行》描述了政治与良知的无声博弈,好似艾香毁灭与希望的背离。

剧与叙事的创新

以美为媒感染观众。据说《惟》历时五年拍摄完成,应该说画面制作精良,台词打磨精细,史料考证翔实,是以美为媒感染观众的力作。美在视觉斑斓,在台词感人,在情感饱满,在逻辑在理,在哲思深刻。在短视频泛滥成灾的社交媒体时代,《惟》犹显难能可贵,播出后获得了豆瓣9.3分以及B站9.9分的高分好评,不足为怪。史书上称瑞龙脑香的产地是婆利国(今苏门答腊西海岸),为考证史料,据说导演沈永鹏拍摄前觉得眼前瑞龙脑香的形态与气味并没有让他感到“炎凉”,于是带着团队从赤道附近开始寻找,找了将近一年多,终于找到了与史书记载一致的瑞龙脑香。

以香为线探幽历史。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历史由胜利者书写,很多人将历史传说作为确定性知识,我们这代人上中学时常考某某历史人物生卒年月。很多人缺乏正确的历史观,对史料的阅读有限,对历史意味着什么缺少深度思考。《惟》从历史传说的细微之处入手,以香为线索,以史料依据,慢慢拨开历史的迷雾,探幽历史深处。这倒不是意味着其探幽结果就是历史事实,而是这种叙事手法符合了大众审美,传播了历史、香文化和科学知识,展现了寻找历史的应有态度。比如,杨贵妃死于兵变威逼还是李隆基的贪婪自私?李清照请他人告夫就会免去牢狱之灾,为什么还要选择玉石俱焚?苏轼先反对王荆公,又反对司马公,是政治墙头草吗?黄庭坚流放困顿而死,为何临终前说“吾平生无此快也”?腥臭的螺甲涅槃为甲香的科学原理是什么?华佗为何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火烧赤壁是诸葛亮的胜利,还是曹操因为疫情而烧船退兵?等等,都在等待历史答案。

以香得证天人美好。“真、善、美”是人类永恒的价值与主题。“真”代表信仰与真理,“善”代表人的道德与良知,“美”则代表纯粹与艺术,即人类对美好的向往。《惟》中主要人物按本心指引自然追逐着自己心中的“真、善、美”,从历史的眼光看其行为没有绝对的对与错,但剧中充满戏剧的张力,这可能是作品获得成功的关键。剧中人物的知名度和历史迷案、香文化的高尚隐喻、修身治国平天下的宏大叙事更使他们的“真、善、美”熠熠生辉。康德说,“美是道德的象征”,剧情展现的道德困境和逻辑推理符合大众价值观,反过来增强了观众的审美体验。自古我们的祖先以香敬神明,祭祀先人,《惟》或许是对逝去的香魂先贤的一种缅怀吧,正因为无数的他们以香气香品为美,坚守本心,不惜牺牲,才使得自己流芳千古,民族延绵不绝。(宋思根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文中图片均来自网络,如需删除请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