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旅游发展大会5月17日在京召开,这次会议是党中央首次以旅游发展为主题召开的重要会议。会上传达了习近平总书记对旅游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在重要指示中,总书记指出旅游业“日益成为新兴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具有显著时代特征的民生产业、幸福产业”,肯定“成功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中国旅游发展之路”。
所谓“战略性”产业,是国家或者地区“必须”发展的关键产业,不发展这些产业就会影响国家或地区的竞争力、安全、政治和其他战略目标。所谓“支柱”产业,意味着该产业在经济和社会“大厦”中具有“柱”的作用,通常表现地位高、规模大的特征,如农业、建筑业、机械电子、汽车制造、石油化工和房地产等等。旅游业正在成为“新兴的战略性支柱产业”,这反映出社会各界对旅游业的认识正在提升,未来旅游业将有更大作为。
旅游旨在实现精神的富足。毋庸置疑,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加快发展,努力工作,其根本目标就是让人们都能过上美好生活。美好生活不仅体现在物质层面,更要体现在精神层面。旅游业的繁荣发展在消费上必须有国内居民的收入水平、休闲时间、文化发展等支撑,对国际游客来说也必须有文化吸引、政治稳定、安全友好等支撑。否则,旅游业就不会迎来繁荣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旅游业发展步入快车道。2012年到2021年,国内旅游收入年均增长约10.6%;2012年到2019年,国内出游人次实现翻番。我国已形成全球最大国内旅游市场,也是国际旅游最大客源国和主要目的地。这充分说明旅游繁荣,支撑有力,人们获得感、幸福感强。
旅游是文化的彰显和传播。不容否认,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魄,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脉。深度的旅游体验才能真正赢得消费者的喜爱,旅游市场的繁荣才能行稳致远。深度的旅游体验就必须有优秀文化的赋能,优秀文化不仅能成为消费的对象,更是文化身份认同、群体归属感、不同文明互鉴的根本基础。从历史的角度看,新时代的历史必然书写于物阜民丰、万家灯火,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是抽象的,而是体现在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旅游业发展蕴含着优秀的传统文化、强大的科技文化、感人的红色文化等等,强化了游客的旅游体验,在社会层面提升了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将民众文化自信意识与国家层面的文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在文化上守正创新,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通过旅游业的彰显和传播,极大利于优秀文化的“潜移默化”、“创新发展”和“相互借鉴”。
文旅是新技术的市场引擎。众所周知,新技术创新和应用,市场需求是重要的甚至是决定性的推动力量。当前,元宇宙、人工智能等新技术风起云涌,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是新技术最具活力的应用场景。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发展必将从需求端牵引新技术的落地应用,巨大的市场规模和应用前景才能吸引科技金融的发展,科技创新在根本上才被激发出活力。近年来,文化和旅游主管部门不断推进智慧旅游、智能旅游、沉浸式旅游,促进数字技术和装备等在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落地应用,努力弥补不同消费群体的数字鸿沟。这些都极大地促进了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繁荣发展,也促进了新技术的创新应用,拉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较好地实现了“在旅游发展过程中,既充分发挥市场在旅游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发挥好政府在优化旅游规划布局、公共服务、营商环境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产业融合是创新的新常态。实践证明,“文旅+”和“+文旅”正在成为城市发展和乡村振兴的有生力量。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不再限于增加当地收入的配角,而是赋能其他产业,推动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角。例如,随着哈尔滨冰雪旅游的火爆出圈,2023年12月至2024年1月非哈市人员在哈购房共4650套,同比增长94%;再如,黑龙江漠河北极村坚持林下经济和旅游业两业并举,河南新县依托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和绿色生态资源发展乡村旅游,搞活了农村经济等,都是极好的例子。当前,更多领域正与旅游相加相融、协同发展。科技、教育、交通、体育、工业……越多融合,越有助于延伸产业链、创造新价值、催生新业态。从产业角度看,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较好实现了对其他产业的强大赋能,又反过来促进自身的良性发展,实现了产业间的良性互动。
在取得成绩同时也应看到,我国虽是旅游大国,但距离旅游强国的建设目标尚有差距。“新时代新征程,旅游发展面临新机遇新挑战。”在重要指示中,总书记既充分肯定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旅游工作取得的显著成绩,又对加快建设旅游强国、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作出全面部署、提出明确要求。未来,按照中央部署,学界应加强旅游发展的经验总结,深化研究,并在某些领域开展前瞻性研究,开展符合中国国情的专业研究,推动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旅游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的机制与途径,旅游发展与群众文化自信的关系,旅游发展的经济效果和社会效果评估,旅游与其他领域融合发展的机制等话题都有较好的探索价值。(宋思根于2024年“中国旅游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