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日到闽南开会,顺便考察了文旅消费。夜幕降临,某著名历史文化街区、夜间消费集聚区华灯初上,人流量适中。晚餐点了一份虾仁肠粉,明码标价30元。端上来一看很失望:份量太少。再一吃更失望:虾仁太碎。肠粉皮厚得很稳重敦实,里面裹着稀碎的虾仁,与面糊形成了“疙瘩馅”,零星散落在肠粉皮里。按说这里应该是肠粉盛行地,其性价比和口味远不如学校食堂,且学校食堂现做现吃,这里店家虽然号称现做,倒也没看到,感觉比学校食堂用时短了很多。综合姜母鸭、海蛎煎等当地特色菜肴的消费感受,总体感觉性价比较低,突然萌生了一个想法:以后出门玩耍要带饭了。
之前就听说今年上海漕河泾园区很多高级白领带午饭了,与之前园区饭馆中午排队的情景相比,白领们的队伍排在办公室的微波炉前,经济寒冬特别具象化了。或许有些白领觉得带饭降低了自我形象,损害了情绪价值,但考虑到自带饭菜安全和经济成本较低,可谓价廉物美,何乐而不为呢?是不是提升了情绪价值?我特别赞成白领带饭,但对游客来说,无法像白领那样早晨带中午吃,而且带入景区可能受到阻挠,网上也有多起案例报道,甚至双方对薄公堂。这固然有部分游客乱倒残羹油汤污染环境的原因,也是景区的商业利益所在,毕竟景区内食品和饭馆比外面贵了不少。而游客“舍不得”在景区内花钱吃饭,同时担心花钱吃的是“科技与狠活”,便像我一样自然萌生自己带饭的想法。如今小包装、自热食品很容易在超市和网上购买,游客带饭很容易实现,与景区管理形成了所谓的“矛盾”。
按道理,这种矛盾应由市场机制解决,即如有景区规定不准游客带饭进入,而游客又嫌景区饭贵,可以“用脚投票”不购票进场,景区没了生意自然适当让步。事实上,景区是否有权力作出这样的规定,值得关注。网传前几年上海迪士尼因为强制翻包检查,禁止顾客自带食物吃了官司并败诉,后来出了游客自带食物的新规,即游客可携带供本人食用的食品及饮料进入,但不允许携带需加热、再加热、加工、冷藏或保温的食品,以及带有刺激性气味的食品。这算是市场机制解决游客带饭矛盾的典型案例。
可见,完全剥夺任何一方的权利都不恰当,景区不能绝对禁止游客自带食物,只能规定哪些不能带,倡导自带食物用餐的文明守则,明示不文明用餐行为的处罚规则等。显然,景区有无限扩大禁止带入景区食品清单的冲动,因此相关规定的合理性应有公共权力进行巡视监督,防止市场失灵。游客保护自身权益的同时也要遵守公序良俗,自觉保护环境,遵守景区的合理规定,学习残羹油汤处置等知识。
某些发达国家拥有众多的汽车旅馆,汽车旅馆通常免费提供冰块、微波炉等,甚至客房也配有小冰箱和微波炉,方便旅客使用。我国汽车自驾日益增多,收入水平下降也压缩了游客的支付空间,要想文化和旅游消费提质增效,就一定要从这些细节之处改善游客的主观感受,防止产生“找罪受,找气受,玩不起”的感觉,浇灭了文旅消费的热情。景区商家应摈弃“一锤子买卖”的单次博弈观念,相关协会要引导商家自律,共生共荣,打造有温度的旅游目的地形象。无论是白领带饭还是游客带饭,不仅是应对收入下降的有效手段,也是对饭店,特别是背后拥有科技与狠活的庞大供应链“用脚投票”,更是保护自己的主观感受,宣示消费者的情绪价值“主权”:我的消费我作主!(宋思根 RCCB@SIT)